我在用的两个零花钱策略|财务自由实证 #62
去年宅了一整年的两个人,我俩今年的目标计划之一就是每个季度去一个不同的地方。从家里走出去,遇到奇迹。
Q1:去了 Eifel,Q2:回国三周,又安排了 2 次短途出游,Q4:行程已经订好了。平均一下,1 年目标可算有保底了。
……
目前我设置了两个用来赚零花钱的「网格策略」,一个基于中概/恒生科技,已经运行了 2 年;一个是最近刚搭起来的恒生医药。
基本思路都一样——小网以 5% 为间隔,每下跌 5% 买入一网,每上涨 5% 卖出一网,变现收益。大网以 20% 为间隔
5 月港股波动大,收了 1 个大网、2 个小网:
小网一次够我们短途周边玩一天,或者出去吃一顿;
大网两次够我们出去一次一周的旅行。
有些 A 股券商 App 也可以设置自动网格交易了,恒生医药的网格我是在东方财富弄的 👇
网格这两个特点很适合和零花钱结合起来:
赚波动的钱。选低估、不会死的品种,不管行情是好、是坏,只要市场有波动,总能获得现金流。不会像牛市一样让我们等太久。
但相对稳定的同时,又有点无法预测,更有惊喜的感觉(我俩也考虑过用分红,但分红的时间太固定,久而久之对零花钱的惊喜就钝感了)
之前几次聊网格,发现大家的感受区别很大。这次展开聊聊我用了 2 年后的体会——上面这些选什么品种、如何设置网格等等,很容易看见的东西其实没啥门槛,打开 App 两下就搞定了。重要的是背后不容易看见的思考,尤其是风险控制。
开心钱,未必要赚大钱
关于财富和幸福,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道理:
财富来自少数的大高潮,但幸福来自高频的小确幸。
对我来说,网格是一笔「开心钱」。ta 的代价是,会错过牛市的大收益。比如我现在恒生科技的网格,再涨 17% 所有网格就都清仓了。如果牛市一下大涨 50% 甚至翻倍,网格赚不到这笔钱。投资收益长期来看,还是少数大高潮、长期持有带来的。
但于此同时,如果只有长期持有,等待牛市的时间会变得难熬。对幸福来说,一次幸福有多大不重要,重要的是时不时来一下,别让我们等太久。
所以我在设置网格时就有了这 3 个思考:
1、不管是出于财富还是幸福的考虑,网格里都不用放太多钱和精力。大头还是长期持有,零花钱重点在「零」,只要能提供一点额外惊喜就够了。我在网格上投入的本金不到 4%,而且包括网格里备用的现金。精力投入也是如此。
偶尔会有小伙伴问,网格某某参数怎么选,为什么?老实说,几乎所有参数我都是拍脑袋想的。因为我觉得网格只要「能用」就行了,就 4% 的本金,再优化又如何?
这是我两年前的笔记 👇 当时依据 KWEB 算的(A 股可以用 513180)。现在依然在用,一点没改,至少也是「一劳 2 年逸」了
2、只选当下低估、不会死的投资来做网格。如果一笔投资可能永久性下跌甚至归零,网格也无能为力,甚至损失更大。然后从这些投资里选择波动率大的,容易更频繁触发网格。我目前只选了两个,恒生科技和恒生医药。
网格只是一个工具,背后更重要的「好资产、好价格」依然要我们自己把握。
3、第三个原则,网格的可持续性,比收益最大化重要。这点值得展开说说,纠结参数的重要性远不如控制风险。
赚得多不如赚得久
这是当时的另一篇笔记
网格很重要的就是压力测试了。
网格策略和前面说的买基金等分红有个共同点——市场大涨、大跌之后,即使本金有浮亏,依然能获得现金流。
但有个例外,我画了个示意图:
这例子不是我瞎编的,就是今年中丐上发生的事儿 👇
假如我们为了一时收益把网格都布在了前面左上方的位置,到后面就很难再获得现金流。
所以在规划网格时不要只看眼前的波动,也要同时做好压力测试,把未来可能的大跌也考虑进去,确保网格数量充足。
当时小伙伴的留言 😂
我的思路是至少按照上一轮下跌到过的最低价来准备,确保自己到了这个价格网格里依然还有可以买的资金。保险一点也可以比最低价再低 20%。中概也可以参考 E 大的「80% 下跌定律」,从上次最高点下跌 80%。
这样的缺点显而易见——大部分时间网格策略都要保留相当的闲置资金。但这个「浪费」能明显增加网格的可持续性,确保网格产生稳定的现金流。
还是前面那句话——幸福来自于高频的小确幸——网格能一直产生零花钱,比一笔零花钱的数额大小重要得多。
我的感受,钱多钱少都会很高兴,会觉得这是「额外的钱」。但为了更多钱,冒着被中断的风险,就不划算了。
知道自己在干什么
写到最后突然发现一个好玩的事儿,一边这个零花钱策略让我乐此不疲,一边我却在大部分篇幅聊不要做这个、不要做那个:
不要在零花钱策略放太多钱;
不要投入太多精力去优化参数;
不要追求更高的收益,有点钱就行了,长久更重要;
……
投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,但更好的生活却不一定要「更好的投资」,重要的是时刻知道自己在干什么。
对于开心钱而言,最重要的不是收益,是频率、长久、惊喜。为了这些我甚至愿意主动放弃一些收益。
作为个人投资者,我们的幸福可能并不来自更好的投资技术。我自评投资水平只比及格稍好一点点,但我觉得自己很幸福,因为我有个最大的优势——非常清楚自己在干什么、想要什么,也知道自己为此应该不做什么。
实证账户更新
被动收入观察 👇 从投资中获得的「累计被动收入」目前还在「累计日常开销」曲线的下方,耐心等待回归
注:这张图的思路来自第 30 期实证。家庭开支曲线里,我没有算买房首付、一次性税费和部分硬装的钱。剩下大家能想到、想不到的,房贷月供、家具、家电、旅行、保险、医疗什么的,每一笔都算进去了。
……
最后例行提醒大伙,财务自由的投资和被动收入虽然看起来性感,但「因上努力,果上随缘」。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「果」,主业努力多赚钱、理性消费少挥霍,以此积累本金,再加上不被短期涨跌干扰、坚持投资才是背后的「因」。
投资复利只是我们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,而不是致富的秘密。
在财务自由实证的最初两年,我写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资,而是如何少在投资上花时间,好能多花时间关注主业,同时理性控制开销,尽快攒钱。
假如有 10 万本金,就算投资翻倍也才赚了 10 万。而投资翻倍极其困难,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%。相比之下,在职场上努力提升,让收入再增加 10 万则要靠谱得多。
对财务自由而言,“钱生钱”做到 80 分足矣,剩下的精力还是应该关注赚钱和省钱这些“人生钱"。
关于这份实证
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,这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的理念。从最初懵懵懂懂到 2017 年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,再到如今渐渐靠近终点,已经走了五六年。
为了能够更加透明、中立地实证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,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,成为这个系列内容「财务自由实证」。
不追求大富大贵,但求能够不再纠结生计这些琐碎问题,在重大选择面前获得更多的人生选项,不再瞻前顾后。
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,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、一起财务自由。以往的干货精华也都有汇总 👇
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到 预计家庭年度开支的 10 倍(但后来发现钱不需要那么多,开销变少,本金变成了 20 倍),作为创造被动收入的本金。依靠这些本金实现长期 10+% 的年化投资收益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,不再依赖上班工资生活,有底气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。
(我的具体目标数字是 500 万,但这个数字大家没必要参考,还是要以自己的生活开销为准)
财务自由路上一些重要节点:
2017 年,计划正式开始,同年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;
2018 年,A 股熊市大跌,出现“钻石坑”机会;
2019 年,开始财务自由公开实证(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系列);
2020 年,新冠股灾,自由之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机会;
2021 年,自由目标基本达成,开始向新的节奏过渡;
2022 年,遭遇自由后的第一次账户大幅回撤,但也是港股 6 年后、A 股 3.5 年后的又一次钻石坑,期待后续……
也是同年,我搬去二线过想要的生活了,买房钱从计划中扣除(自住房我会看作消费而不是资产)
慢慢播种,等待市场回归~